
台灣經濟受惠於AI熱潮,今年成長率可望超過5%,在自由貿易「瀕臨死亡」,各國出口艱困之際,台灣的表現令人驚艷。回顧台灣70年來的發展,堪稱一次又一次「經濟奇蹟」的累積,從鳳梨、香蕉到家具、戶外椅,從塑膠、鋼鐵到晶片、AI,總能從失敗中摸索出一條路,雖有無數公司死在沙灘上,但也磨練出更多企業的創新力,從而為台灣經濟不斷打造出新奇蹟。
經濟驚艷 文化溫韌並濟
探究台灣企業的表現,並非僅靠政策或技術驅動,更是文化力量的展現,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皆可看見文化的影子。台灣文化可以說是中華儒家文化與閩粵移民文化的完美融合,既承襲中華文明的儒家精神,又結合移民社會的拚搏特質,形成一種獨特的「溫韌並濟」文化結構。
儒家文化強調禮義廉恥、忠孝仁愛,塑造了台灣社會的倫理秩序與公共信任;移民文化來自歷代渡海來台的族群,他們在陌生土地上開疆闢土,展現出堅韌、靈活與創新的生命力。這種文化混血不僅讓台灣在面對外來挑戰時展現高度韌性,也使其在制度建構與社會協商上具備高度包容性與調和力。
儒家文化中的「敬業樂群」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神,使得台灣勞動者普遍具備責任感與團隊意識。儒家王道文化強調「以德服人」、「仁政為本」、「和而不同」,提供了一種超越零和競爭的治理哲學。移民文化則鼓勵冒險、創新與自我突破,正是創新與活力的泉源。台灣的創業生態系、科技創新、社會企業發展,皆展現出移民文化的動能。
台積電的崛起,不只是技術的成功,更是文化的成果。其「工程師文化」與「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植於儒家對技藝的尊重與移民文化的實幹精神。同樣地,台灣的中小企業能在全球供應鏈中靈活應變,正是因為文化中內建了「自立自強」與「群策群力」的基因。
台灣的教育制度、家庭倫理、社會互助網絡,皆深植儒家價值;而企業家精神、中小企業的靈活經營、科技創業的冒險精神,則是移民文化的延伸。這種文化組合不僅塑造了台灣的社會性格,也為其經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戰略資產 中美文化橋梁
台灣作為儒家文化的現代載體,展現出民主、法治與社會信任的融合,正可提供美國一種文化上的補強。若美國能從台灣文化中學習「王道治理」的精神,將有助於其在全球建立更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領導模式。
美國長期以來主導全球秩序,文化中蘊含強烈的個人主義與競爭邏輯,雖然促進了創新與效率,但也導致了霸權思維與制度性排他。在面對全球多極化與地緣政治緊張的當下,美國的「硬實力」已無法單獨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反而需要「軟實力」的補充與文化上的轉化。
而中國面臨「內捲」困境,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競爭激烈,但基礎創新乏力。這種現象的根源之一,是文化中對穩定與服從的過度強調,導致制度僵化與創意受限,台灣的移民文化提供突破內捲的可能性。若大陸能借鏡台灣的移民文化,鼓勵制度鬆綁、創意釋放與社會流動,將有助於其擺脫內捲,走向更具活力與創造力的發展模式。讓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屢創佳績。
台灣的民主制度、開放社會與多元文化,使其具備高度的溝通能力與制度韌性。在中美對抗中,台灣若能善用文化優勢,推動跨國協商、促進民間交流、強化區域合作,將有助於降低衝突風險,促進和平發展。台灣不必選邊站,而應自許成為「文化中介者」,以自身的文化資本促進全球穩定。
(轉載自臺灣《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