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現代化城市的澳門,在建築密佈的“水泥森林”中,也有鬱鬱蔥蔥的綠色生境,是很多生物的家園。牠們歷經千萬年演化至今,見證著時光荏苒,而我們對牠們的瞭解有幾多?以下這幾個近年在澳門發現的新物種,你聽說過嗎?
(以上兩圖來自《澳門相簿》 譚於恒攝)
苔蘚中的“寶藏”
水熊蟲是一類很特別的微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潮濕土壤和苔蘚中,雖然微小到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但其生命力頑強,具有科研價值。
澳門人梁頴儀在大學期間,偶然在書本上認識到這個有趣的物種,於是開始了對水熊蟲的自學和研究,逐漸掌握採集樣本和觀察的技巧。

公園內的望廈山健康徑
2019年,梁頴儀在澳門望廈山市政公園採集的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水熊蟲,因為其呈現圓潤的橙色輪廓,如同一顆寶石,梁頴儀將其命名為“寶石棘影水熊蟲”。

此後又經過了數年的DNA資料分析,梁頴儀在2024年完成了新物種的鑒定,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這是澳門首次記錄到的水熊蟲物種,透過這次的發現,梁頴儀希望可以讓社會更瞭解、更關注澳門的生態環境。
除了水熊蟲,近年澳門還有另一種微小的生物首次被發現——“澳門細蟻”。
澳門細蟻


這是由本地昆蟲研究者梁志文2017年在青洲山發現、2018年獲得認可的新物種,也是第四種以澳門命名的昆蟲,梁志文也因此被人稱為“澳門蟻俠”。現時梁志文除了進行都市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亦致力於推廣生態保育,培養關心愛護自然環境的下一代。
此蟹不同彼蟹

水熊蟲、細蟻肉眼很難看見,但我們十分熟悉的螃蟹,原來澳門都有獨特物種。市政署在2018年與研究者對澳門的淡水溪蟹標本及保育情況作交流,發現有一隻於2010年在路環採集的南海溪蟹標本,與鄰近地區常見的溪蟹有明顯差異,初步評估為一個新物種。

澳門南海溪蟹
經調查後,2018年市政署技術人員聯同黃超等作者,將路環這種淡水溪蟹的論文成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並按科學界普遍做法,採用發現牠的地區命名為“澳門南海溪蟹”。

至此,市政署記錄到全澳淡水溪蟹共有四種,牠們在漫長歲月中見證著山林環境的轉變,遠比澳門已知的石器時代先民更早定居於此,是澳門真真正正的“原居民”。

生靈之美

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人類也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缺乏健康且多樣的生物資源,將可能對人類生存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聯合國環境保護三大公約之一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將5月22日訂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提醒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澳门市政署持续举办各项自然生态导赏及科普教育活动,倡导大家携手共进,守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在爱护我们自己。

澳門相簿 第15期 李振宜攝
想瞭解更多,可流覽澳門自然網 (www.iam.gov.mo/nature),探索澳門生態之美。
內容製作及資料來源
製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資料及圖片:市政署、人才發展委員會、《Macao》英文雜誌、《澳門相簿》、澳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