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麗文領航國民黨之路並不平順,黨務、路線、抹紅等內外壓力接踵而至,但新一屆國民黨中央在維持區域穩定與對話方面,拿出亮眼的首份成績單:鄭麗文密集與美、日、星駐台代表會晤,兩位副主席在就職前後分別與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鄭麗文不怕「紅」,因為走得「穩」,才獲得區域各方友善回應。
區域各方 寄希望國民黨
在黨內甚至在政界資歷都不算深的鄭麗文,為何能獲得區域各方高度重視與親自拜會?與其說鄭麗文有個人魅力,不如說區域各方對台海情勢相當憂心,認為新改組的國民黨將是影響台海和戰的關鍵力量。更重要的是,美日星看到紅綠之間「死結」無法解開,又感受到北京反獨促統的巨大壓力,自然把期待轉向鄭麗文的國民黨。
賴清德說「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自然是「兩國論」的盲目挑釁,卻點破了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始終沒有結束敵對狀態的歷史事實。既然敵對狀態長期存在,那麼無論兩岸關係進入哪個階段、雙方設定何種終極目標,促進和平、緩解敵意至少都是首要目標。簡言之,是「和平化」3個字。
從毛蔣時代「單打雙不打」的默契,到大陸改革開放與蔣經國開放探親,再到辜汪會談,直到2008至2016年兩岸全面開放交流與公部門溝通,這些都可視為廣義的「和平化」成果。但眾所周知,兩岸問題糾纏著歷史恩怨與國際交鋒,有「和平化」的進展,就有「去和平化」的倒退。
就今天我們所處的兩岸關係而言,有兩個時間點相當重要:一個是2005年5月連戰前往北京,實現國共領導人時隔60年握手,開啟兩岸關係「和平化」的年代,整個馬政府8年都享受了「連胡會」紅利;另一個是2016年蔡英文就職後,兩岸官方協商對話戛然而止,「去和平化」悄然開啟,一直到如今賴政府強硬「抗中」、北京強硬「懲獨」的冤冤相報、惡性循環。
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鄭麗文就任國民黨主席後,與大陸、美、日、星的密切互動,尤其是蕭旭岑、張榮恭先後與宋濤會晤,就可以深切感受到兩岸「再和平化」的契機已經到來。一方面,復辦國共論壇的機率正在升高,鄭麗文若能與中國領導人會晤,將是時隔9年國共領導人再次坐下來談;另一方面,川普任內的美國,前所未有期待兩岸和平避戰,國民黨有望給國際指出一條台海逃離「必有一戰」陷阱的明路。
尊重民意 告別敵意螺旋
兩岸關係「再和平化」不僅是台灣多數民意的期待,也是國際社會樂見。有別於20年前「和平化」的求同存異,是雙方以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為基礎,如今「再和平化」的新版求同存異,應是雙方求和平統一之同,存統一方案之異:求和平統一之同,兩岸各自憲法都有「國家統一」之表述,本不是問題,關鍵是雙方建立和平統一的共同願景,兩岸自己和平協商解決,不用武力、不搞脅迫、也不挑釁引戰。
至於存統一方案之異,大陸須正視台灣人民對一國兩制的深厚疑慮,在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前提下,尊重台灣人自主提出的旨在保障既有利益、制度、價值與生活方式的統一方案,以及台灣人對任何形式的具體統一方案擁有同意和否決權,最終達到心靈契合式統一的結果。
民進黨不應在兩岸關係「再和平化」新進程中缺位、甚至扮演破壞性角色,20年前扁政府因「急獨」被國際拋棄,殷鑑不遠。賴政府目前把大陸定位為「敵國」,將兩岸交流越管越死,甚至傳出要用卡「雙城論壇」來報復張榮恭訪問上海。耐人尋味的是,副總統蕭美琴以「北京」稱呼對岸,並將我方紅線畫在「反對脅迫式改變現狀」;近期重新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前總統蔡英文,任內亦對兩岸交流維持一絲生機,說明把兩岸「做絕」並非綠營共識。
兩岸關係不應停留在「一方如何制裁八炯、另一方如何反制中共」的小兒科糾纏中,告別10年敵意螺旋,開啟「再和平化」新時代,大陸要把握契機,國民黨應義不容辭,民進黨更應看清局勢、尊重民意,讓兩岸恢復交流對話,至少不要惡意阻撓。
(轉載自《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