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屆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暨「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福建福清召開。
中國人移居海外已有悠久的歷史,他們的足跡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不僅帶去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也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學生出洋,容閎率詹天祐等30人赴美留學。與此同時,為了打開瞭望全球的窗口,一批民間文化使者走出國門別求新聲,一批使外人員書寫異邦見聞,成為「開眼看世界」、也啟動海外華文文學的先驅。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一種歷史存在,它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的誕生和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海外」是一種生存狀態、生命狀態和寫作狀態
「海外」是一種狀態,一種生存狀態、生命狀態和寫作狀態。世界各地都有華人的身影,他們有早期因災荒戰亂而離鄉背井的艱難探索者,也有後來因求學交流而遠涉重洋的孤零漂泊者。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同,如一曲高低錯落、氤氳昂揚的多聲部混雜交響樂章,但這其中一定有著一個主旋律,那就是身為華人的烙印——這個深入骨髓的印痕,總在異國他鄉落葉紛飛、黃昏幕障徐徐落下的時候,點燃靈魂深處的悸動,於是他們用文字緩緩書寫「人類的精神家園」。
跨文化土壤中的文學之「花」
海外華文文學是在中國文學的母體中孕育誕生,同時又是在不同國度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文學土壤中發育成長,這就使得它們既具有與中國文學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有著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形態,以及隱含在語言之中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思維方式和浮現於語言之上的道德規範、價值取向、人格理想、生活態度、審美觀照,又呈現出與中國文學迥然不同的多姿多采的獨特風貌。海外華文文學是中華文化與各種不同文化相遇之後開出的文學之「花」,有本民族的基因,也有世界性的因素,具有獨特的文化意蘊和文學特質。
海外華文作家的寫作,介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之間。對本土而言,它有獨特的視角;在世界文學中,它又有揮之不去的民族特徵。如今,海外華文文學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學進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世界性的漢語文學開拓了新的篇章。回顧百年來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不僅使我們瞭解到歷代流離遷移的海外華人獨特的精神史、心靈史,更從中讀到了中國人的海外移民史。海外華文文學的存在與發展,不僅引起了居住國主流社會的關注和世界文壇的矚目,也對中國本土的文學生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此也引發了學界對這一獨特文學形態的關注和研究。
華文文學是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
第八屆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暨「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場連接中外、凝聚友誼、共話未來的盛會。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奧地利、荷蘭、西班牙、匈牙利、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的一百多位學者、作家跨越山海而來,帶著對母語文學的堅守、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文明互鑒的追求,在福建福清這片僑鄉熱土上坦誠交流、互學互鑒。大家因文學而相聚,因文化而共鳴——從高屋建瓴的主旨報告,到思想碰撞的分論壇,每一個發言都彰顯著華文文學的魅力與力量。這次會議是一場學術視野開闊、思想內涵豐富、實踐價值突出的盛會。會議代表立足世界華文文學總體格局,從區域華文文學特徵到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從「文化衝突」到「文明互鑒」,從AI時代華文媒體創新到跨文化傳播策略的前沿探索等多個維度,既展現了華文文學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也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袁勇麟教授出席第八屆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暨「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
華文文學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更是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大家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深耕中華文化的根脈,堅守母語寫作的初心,用文學的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華文文學在全球舞台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讓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
(轉載自《中國時報》網)